热点资讯
新闻动态 你的位置:河东软件官方快三助手 > 新闻动态 > 画竹不止郑板桥
画竹不止郑板桥发布日期:2025-08-17 03:37    点击次数:135
FOCUS ON US点击蓝字.关注霏瑜

图片

图片

图片

图片

图片

最初对竹子的情有独钟,来源于《红楼梦》中曹公对潇湘馆的描写:“凤尾森森,龙吟细细,干干青欲滴,个个绿生凉...”。似乎黛玉是注定要住在这里的,也只有千百竿翠竹掩映的潇湘馆才配得上黛玉。

于是想到为什么文人如此爱竹?或许因为竹子中空象征着谦逊与胸怀;竹节象征气节;枝干挺拔象征不屈的风骨,与文人追求的“清高、正直、守节”的理想人格高度契合。正是托物言志的理想题材。

文人爱画竹,大抵是因为竹子形态简练而富于变化,竹叶的疏密、竹竿的曲直,既适合笔墨挥洒,又能实现“以物写心”的审美丘壑。

图片

图片

文同(宋)墨竹图          

图片

图片

图片

    夏昶水中的竹子

不得不说如今提起画竹,大家第一反应就是郑板桥,郑公又何尝不是个妙人(他的故事,我们下次另讲)。但画竹何止郑板桥。从宋代胸有成竹的文同(文与可)和小他二十岁的表弟苏东坡到元代的赵孟頫(fǔ)和柯九思,再到明代的墨竹二大家王绂(Fú)和夏昶( Chǎng)。。。

而今天我想聊聊这位在清代徐沁《明画录》中描述为:“写竹时推第一,名驰绝域,争以兼金购求,故有夏卿一个竹,西凉十锭金之谣”的墨竹高手夏昶。

夏昶(1388-1470),字仲昭,号自在居士、玉峰,昆山(今江苏昆山)人。永乐十三年(1415 年)考中进士,授翰林院庶吉士,后历任中书舍人、吏部主事、太常寺少卿等职,人称夏太常。

擅绘墨竹,其竹画继承了宋代文同、元代赵孟頫等前辈的笔墨传统。在师承王绂的基础上又有所创新。

相较他的老师,夏昶一改“独幅数枝”的传统构图,而是将他的竹子放入了自然风景之中,又增加了风雨元素,故世人称其竹更具“烟姿雨态”

图片

图片

图片

图片

图片

明 夏昶 淇澳清风图卷  纸本墨笔 

   “淇澳(yù)”取自《诗经.卫风》瞻彼淇奥,绿竹猗(yī)猗。有匪

(匪:通'斐',有文采)君子,如切如磋,如琢如磨。可见这幅画是以竹子起兴,来比喻君子之间的交往。我们根据明代钱浦的题跋可知,这幅画是夏昶在退居吴地第二年画给好友丘允辉的。而后来钱浦通过乡试考中举人,看到这幅画时,先生已逝世12年了。钱浦感慨时光流逝,而丘允辉还珍藏着这幅画。此图开卷水面辽阔,浩渺无垠,碎石苇草露出水面。坡渚上翠竹丛生,枝叶随风摇动。卷末崖壁陡峭,泉水飞流而下,竹叶偃仰舞动。虽以画竹为主,但加以飞泉、山石、坡渚的描绘,诚然是一幅意境优美的山水长卷。全图笔墨遒劲,潇洒自然。

图片

图片

    赵孟頫(元)竹石图  

图片

写意/人生左右滑动

图片

图片

图片

图片

我是南嘉霏瑜也是孙二娘,在这里文艺和飒爽并肩而行,我们举杯悟人生百态,叹公子红妆。愿你每个选择过后都洒脱!点个关注,一起聊聊热爱的事情!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——@南嘉霏瑜孙二娘
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